读书让人生更美好,科技让读书更便捷。

4月23日,世界读书日。在东莞盟大集团14楼演播厅,东莞阅读联盟与盟大文学读书会共同举办了一场“数字时代科技阅读和纸质书的未来方向”的主题活动,邀请两位东莞知名诗人、作家许晓雯、刘帆,与现40多名场观众和140多位线上用户共同分享他们的读书习惯与写作经验,并与大家展开“电子书VS纸质书”的探讨。

据悉,东莞阅读联盟是由东莞图书馆发起成立,东莞地区各种阅读组织、社会团体以及个人自发参与的社会阅读推广组织。通过资源共享、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读书活动,宣扬阅读价值,交流阅读经验,推广全民阅读,提升城市阅读氛围。东莞阅读联盟启动于2018年,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主题读书会,成为东莞阅读联盟成员,并以东莞阅读联盟的名义共同开展读书活动。

 

许晓雯:满屋尽是“书”

 

“我每天都会阅读,看很多书,200页的书一天看完,500页的书三天看完。”许晓雯话音刚落,全场哗然,可太能看书了!她向大家展示了几张照片,那是她家随处可见的读书角落,一摞一摞的书堆满了书架、案头,甚至地面上,“我的家里最多最重的就是书,大概有1000多本吧,平时摆好了都还没觉得太多,但到了搬家的时候,就会发现,除了书,还是书,叫了两台搬家的货车才拉完。”

“我个人是更喜欢阅读纸质书的,但我并不排斥电子书,也会觉得电子书的优点很明显。”在她看来,纸质书陪伴了她许多个创作的日夜,滋养了她的写作生涯,源源不断地为她提供写作灵感。“但有的时候,也会觉得纸质书太多而家里空间有限,我会控制数量,买了新书,又会送一些出去,因为家里真的放不下了。”另外,她也提到,有时候想找一本书,“真的恨不得有一个遥控器,能立刻从家里的书堆里找出来那一本。”

讲座分享中,许晓雯表示,“全民阅读”连续九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,今年由以往的“倡导全民阅读”改为“深入推进全民阅读”,这意味着全民阅读向纵深方向落地发展。今天是数字化时代,数字科技助力阅读,而阅读已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。特别在4.23世界读书日,为全面深入推进企业阅读,盟大读书会这个公益读书活动举办的很有意义。

谈到电子书和纸质化阅读,许晓雯老师说:“电子阅读不仅是一种趋势,而且一定是未来的未来。但这种趋势、未来和必然,也不会短时间内取代纸质书的存在与阅读。因为阅读纸质书,不仅是千百年的文化和习惯,而且是一种人类思维的延续和传承。”她进一步强调,“纸质书与电子书,说到底它们都是书。而我们都是这些书的阅读者。只要有我们在,书的意义就永远在。只要有书在,我们的生命就永远在。”

据悉,许晓雯是中国作协会员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个人作品于《人民文学》《十月》《诗刊》《作家》等30多家刊物发表。组诗翻译有日语、阿拉伯语版本,入选国外刊物。已出版诗集《香语》(荣获2016年度个人莞香文化研究突出贡献奖、莞香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)及《孤独是沉默的金子》、《花知道答案》,曾获东莞第八届荷花文学奖年度诗歌奖等。

现场,许晓雯为大家带来她的新诗集《花知道答案》并签名赠阅,受到读者朋友喜爱。

 

刘帆:闻香、听声、识“书”

 

“阅读纸质书,就像是一种仪式感吧。”刘帆说。

他在讲座中分享了一个场景,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在灯下翻阅喜爱的书籍,闻着纸张原木夹杂着文字油墨的清清淡淡的味道,听着“唰 唰 唰”的轻柔翻页声,瞬间进入到了书中的世界里,那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!

分享中,谈及自己从何时开始写作的青春经历,他带来了一张1992年的《衡阳日报》,上面有他发表过的作品,被珍藏距今30年的“老古董”,着实让现场观众激动了一番。

正因为自己的对书籍的“痴迷”,对写作的坚持,刘帆从“诗歌”写到了“小小说”,如今他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《荷风》杂志执行主编,著有小说集、诗集、散文集多部,作品散见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《作品》《时代文学》《山西文学》《北方文学》《红豆》等报刊,并被《小说选刊》《微型小说选刊》《小小说选刊》《小小说月刊》等转载,同时收录各种年度选本、排行榜、百度和知网等文献数据库及中考高考语文试卷。

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创作,刘帆举例南城白马李用的故事和一根扁担故事,建议大家多读先贤,通过读先贤,品读书真谛,品读书之高洁,品先贤之情怀。读感恩。思先祖筚路蓝缕、养一颗感恩的心。另外要读人性,洞悉人性深处最柔软的部分,发掘人性光辉,涵养悲悯同情之心,他说,读书之乐和读书之义,可以从人文精髓中培养如何读书做人,培植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。读书要有发现的眼光,要有独到的思想,这样才能读出味道,融入思考,丰富自己的视野,提升自我思想认知。

现场,刘帆也为大家带来他的第一部小小说集《蝴蝶》并签名赠阅。

在活动最后,两位作家与主持人一起与现场观众互动,并体验当今时代的“电子书神器”——华为科技新产品“墨水平板”。

其实,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,书籍的形态古往今来一直在变,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阅读形成双轨并行、融合发展的格局,共同推动全民阅读广泛深入开展,将是大势所趋。在阅读市场日益细分的形势下,对读者而言,认清二者各自优长,回归“阅读”本身,从阅读的需要出发才是关键。